2025-11-13 10:01:53来源:云酒说 阅读量:6
2025年11月7日,贵州永脉集团召开的“发展战略及文化研究首届专家学者座谈会”,不仅仅是一场常规的企业咨询会议,更是一次关于企业文化根基与未来方向的深度叩问。在酱酒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当下,永脉集团选择回归本源,邀请多位酒界权威、文化学者与实战专家,共同审视其以“道文化”为核心的战略构想。

这场研讨会,既是对企业过往三十年发展的总结,更是对其迈向“百年老店”征程的战略升维。与会专家从历史血脉、文化真谛、商业本质、产业生态等多维视角,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碰撞,为永脉集团,乃至为寻求文化赋能的中国民营企业,勾勒出一条“寻根问道,文化致远”的新路径。

历史寻根:血脉、文脉与商脉的传承与融合
仁怀市知名文史专家穆升凡的发言,为永脉集团的文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石。他从“血脉、文脉与商脉”三个维度,系统梳理了张氏家族与企业发展的深层联系,揭示出文化并非无源之水。
穆升凡指出,永脉集团董事长张永勇家族的血脉源流,可追溯至道教祖庭江西龙虎山,与道教文化有着深厚渊源。在明代,家族先人张时照曾与播州土司杨应龙既有姻娅之谊,后发生冲突,家族成员如张文耀、张存意等人在平播战役中屡立战功。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,不仅展现了家族在历史变迁中的韧性与担当,更埋下了其后裔由龙虎山迁至茅台的伏笔。穆升凡认为,张时照在杨应龙阵营中的活动,使其对赤水河流域的商贸环境有了深入了解,张家正是抓住了茅台地区独特的营商机遇,才逐步发展起以盐业、酒业与中药材为核心的商业体系,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“天和号”商业实体。

“天和号”的命名,深具道教文化内涵。穆升凡解释道,“天和”源于《庄子·知北游》中“天和将至”之意,象征天枢星与天和的融合,体现了“天人合一”的道家核心思想。这一理念与龙虎山道教南派重视人文传承的特点一脉相承,表明张氏家族的商业实践从一开始就浸润着深厚的文化智慧。这不仅是一个商号的名字,更是一套经营哲学和家族精神的浓缩。
穆升凡特别强调,张永勇董事长多年来致力于家族文献的整理与研究,系统推进文化寻根工作。他开展的“巴博会”寻访、红色文化追寻等活动,不仅是家族情感的延续,更是将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经济发展动力的有益尝试。“文化是神,经济是形,”穆升凡总结道,“张总所做的,正是将文化与生活、产业紧密结合,形成新的发展动能。”这种实践,超越了家族层面,为地方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了独特的文化支撑,是对中华民族“和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。
文化求真:从口号标签到血脉灵魂的升华
如果穆升凡奠定了历史的“厚度”,那么诗人海上则赋予了文化以“锐度”与“真实”。他以一贯的犀利,直指企业文化建设的普遍误区。

“我搞文化是得罪了很多人的。”海上的开场白直言不讳。他坦言最初并不认同张永勇对企业文化的浅层表达,并回忆起曾对“永”字的用法提出质疑,认为企业命名应注入文化的血脉。令他欣慰的是,张总在寻根过程中深刻理解了这一点,最终采纳了“永脉”二字。海上感慨:“你把你的事业输入了活生生的血脉,这才是文化。”这个过程本身,就是文化从外在标签内化为企业灵魂的生动写照。
海上是“文化”一词被滥用的坚定批判者。他尖锐地指出:“我们每次说文化,跑到哪里都听见,文化就是两个字口号。”他深刻地阐释了“文化”中“化”字的真义——如同反刍动物,需要咀嚼、消化、吸收,最终成为自身的养分。他批评许多企业将文化简单化为从成语字典里拼凑标签的行为,“有什么用?跟你有关吗?”在他看来,真正的文化必须与企业自身的产品、历史和生命根源紧密相连,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。
海上观察到张永勇在寻根过程中的显著进步,他认为这种成长并非源于字句的更改,而是对文化理解深度的提升。“只有南墙才能撞醒你,别的东西教不会。”他以此强调,企业家的文化觉醒往往来自于真实的实践碰撞,而非书本教条。他最后总结道:“我今天来对了,因为张总的文化活了。”这句朴素的评价,是对永脉文化探索最高的肯定,也寄托了他对文化回归真实、拒绝千篇一律的深切期许。
战略锚定:打造百年老店的文化基石
酒界专家、怀庄集团创始人陈果,从行业前辈与同行者的视角,肯定了永脉集团文化战略的长期价值,点明了文化对于企业永续发展的根本性意义。

陈果指出,张永勇董事长丰富的经历——做过记者、在组织部工作过、经营过企业、办过学校——共同铸就了永脉集团今天的格局。这种复合型背景,使其在思考企业战略时,能拥有比单纯商人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厚的底蕴。
“企业要想办好,质量是生存的根本;但要想打造‘百年老店’,就必须抓文化。”陈果的这句话,道出了无数企业的兴衰规律。他充分肯定了永脉自1998年建厂以来,近三十年坚持文化引领的定力与扎实工作。在仁怀,能留存几十年的企业本就不多,永脉的持续存在本身,就是其文化战略有效性的明证。
陈果还特别提及了张家与茅台王家在历史上相互扶持、共同成长的故事,认为这种超越竞争的传承与共生精神,值得所有企业学习。这不仅是一段佳话,更揭示了区域产业集群中,企业间除了竞争,更存在一种深厚的、基于共同地域文化的“命运共同体”关系,这是文化赋能产业的另一层深意。
哲学引领:以道为脉的管理智慧与精神境界
仁怀市知名书法家、文化学者龚岗,将讨论提升至哲学高度,对永脉集团“以道文化滋养企业”的路径进行了深度阐释。

龚岗首先批判了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普遍的“贴标签”现象,他认为真正的文化应内化于企业的精神气质与行为逻辑。他幽默地以自身被冠以各种头衔为例,强调外在称谓并不重要,内核才是根本。
龚岗以“水”喻道,精妙地串联起道家思想、酒业特性与企业经营。他指出,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、“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”等道家智慧,对于企业在顺逆周期中的生存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。酒作为“水与火”交融的产物,其酿造过程本身就需要顺应自然规律,这与“道法自然”的思想天然契合。
龚岗对老子“无为而治”的管理哲学进行了现代解读,指出“无为”是依循规律、达到“无所不为”的最高管理境界。他将此与佛家的“无我”相联系,认为企业家若能超越对“我”的执着,修去贪嗔痴慢疑,使企业成为地方精神或行业标杆的承载者,企业便能获得真正永恒的生命力。“一个企业老板的思想境界,决定了企业的精神高度。”龚岗的这句话,点明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源头——企业家的自我修炼与精神升维。
实践落地:文化赋能产品的市场逻辑
与哲学层面的高远论述形成互补,茅台集团原首席质量官陈强的发言,如同一位冷静的实战派,将讨论牢牢锚定在商业本质与市场逻辑上。

陈强开门见山地指出:“先要把酒卖好,你才能跟国家创造税收,才能解决就业,这是核心的东西。”他毫不回避地强调,无论文化多么精深,创造经济价值是企业不可推卸的根本责任,脱离了效益,文化便是无本之木。
基于这一逻辑,他为永脉的“道文化”战略提出了最关键的落地建议:文化不能空谈,必须与产品深度融合,找到具体卖点。“如何把你的道文化用到你的产品,找你的卖点,如何植入你的产品”,这是当前的核心任务。他提醒,张氏文化和“王茅”等传承并非永脉独家所有,在文化挖掘上需要有更开放的视角和更务实的应用。
陈强总结道,文化的成功与否,最终要由市场来检验。“只有你的文化用于产品受到消费者喜欢了,企业就发展起来了,你就宣传文化然后就顺利成章了。”反之,一切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。这番务实之论,为永脉集团的文化热情提供了必要的理性平衡,指明了文化从理念走向市场的关键一跃。
产业升维:构建生态化与人才驱动的未来
茅台集团原酒体设计中心主任陈刚,则从产业生态和系统能力的角度,为永脉集团的战略落地描绘了更具象的蓝图。

陈刚指出,永脉集团的规划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,但落地必须依赖扎实的产业基础。“要完成这个目标,首先要有‘粮-草’支撑”,即如何把酒卖出去、如何保障渠道质量。他强调,酱酒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气候、土壤、水质、工艺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,永脉需围绕此构建全链条的标准化管理体系。
陈刚提出了一个极具市场潜力的建议:将酱香酒与张氏家族的药材养生传承结合,开发养生酒新品类。他认为,这一细分市场尚未被充分开发,若能成功,将成为永脉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,也是文化资源向创新产品转化的绝佳范例。
陈刚最终将竞争力归结于两大抓手:人才培养体系与质量标准化。他主张与院校合作定向培养,建立覆盖全链路的培训机制,并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。“茅台的成功已经证明,顶尖的酱酒企业一定是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结合体。”他总结道,“永脉若想成为下一个标杆,就要把人才和质量这两块‘压舱石’夯实。”
媒体洞察:真诚寻根与“道系”企业家的样本
作为张永勇江西寻根之旅的全程见证者,资深媒体人沈仕卫从亲历者视角,提供了一个充满温度与洞察的总结。

沈仕卫分享了他最感动的瞬间——张永勇在接过家谱时瞬间跪下的场景。“这种血脉相亲的真情流露,让我深感一个如此真诚的人,不管做企业还是做文化,最终都会做得很好。”他将这份发自本心的真诚,视为永脉集团一切文化实践能够打动人的根源。
沈仕卫精辟地辨析了“道系”与“佛系”的区别:“佛系是彻底的减法,有种消极的‘躺平’意味;而道系是一种智慧的顺应,是节节上升的。”他认为,张永勇将个人寻根、家族传承与企业发展三者结合,正体现了这种“顺天敬人”、积极有为的“道系”智慧,是一种“守正创新”。
沈仕卫特别看好永脉集团旗下的“小二茅”生态项目,认为这精准契合了“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”的产业升级方向。他指出,回答“为什么喝酒、喝什么酒、和谁喝、在哪喝”这四个问题,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核心。他建议引入数字化与VR技术增强体验,让“小二茅”模式有潜力复制到全国,实现“遍地生花”。
文化赋能:中国企业新范式
仁怀一中原高级教师胡朝政围绕地方经济发展、企业品牌建设与文化传承等话题发言。他以永脉集团为例,结合仁怀市及茅台酒的发展历程,提出三点建议:第一,坚持“厂市同心”战略,高举茅台品牌旗帜。第二,弘扬红色文化,传承红色基因。第三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。胡朝政说,企业需立足本土文化、弘扬红色精神、坚守传统价值,才能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行稳致远。

永脉集团的这场文化战略研讨会,以其讨论的深度、广度与真实性,超越了单一企业的范畴,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例。它清晰地展示了一条文化赋能企业的完整路径:从历史的深处寻根,确立血脉的正统性与独特性;在文化的层面求真,注入真实不虚的灵魂;以哲学的智慧引领,提升企业的精神境界;用市场的逻辑检验,确保文化的商业价值;靠产业的生态支撑,构建长期的系统能力;最终,通过企业家真诚的实践,将这一切融会贯通,实现从“卖产品”到“卖文化”、再到“卖生活方式”的产业升维。
永脉集团的探索表明,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,最深沉的动力往往来自于最古老的文化智慧。将文化的“神”与经济的“形”相结合,将传统的“脉”与创新的“魂”相贯通,这或许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。永脉,正行走在这条路上,其“以道为脉,文化致远”的实践,值得持续关注与期待。